故事中没有“猎奇”桥段,作者坚持用真实细节呈现消防员的工作日常,书中90%以上的故事都源自真实事件与真实案例
《法治周末》记者 郑超
视觉中国供图
今年6月出版的长篇小说《绿如蓝》以独特视角展现了消防员群体的真实图景:故事里既有惊心动魄的抢险救援,也有风轻云淡的日常点滴。作者辛火明(笔名)以诙谐笔调和临场感叙事,让读者近距离感受这一群体的别样人生。
近年来,消防救援队伍英勇无畏、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屡见报端,公众对这一群体的敬意与日俱增,但以消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。用文字“向所有在抢险救灾中英勇献身的消防英雄致敬”,正是辛火明的创作初衷。
现实中,辛火明是北京一名基层民警。不久前,他在接受《法治周末》记者采访时介绍,由于日常警务工作与消防队伍交集密切,他得以近距离观察消防员的工作与生活,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。
《绿如蓝》
作者:辛火明
出版社:中国文联出版社
既是凡人,也是英雄
2018年,公安消防部队整体划归应急管理部,组建国家综合型消防救援队伍。
小说贯穿了改制前后的两个历史时期,《绿如蓝》的书名也与消防部队改制相关。辛火明解释:“在公安消防部队时期,消防员隶属武警序列,身着标志性的橄榄绿制服;改制后,消防制服虽改为‘火焰蓝’,但消防精神一脉相承、初心不变,这正是《绿如蓝》的真正内核。”
据了解,故事中没有“猎奇”桥段,作者坚持用真实细节呈现消防员的工作日常,书中90%以上的故事都源自真实事件与真实案例。
在辛火明看来,消防员既是凡人,也是英雄。他们的故事远比想象中惊心动魄,每一次火场救援都如同在刀尖上起舞。消防救援中,诸多现场凶险无比——比如存有易燃易爆品的火灾现场、存放有毒有害气体的场所,它们随时可能夺走消防员的生命。
辛火明的从警生涯中,也曾亲历火灾救援现场。那是一次电动汽车撞击树木引发的火灾,他回忆:“当时救火心切,参与灭火时硬生生把掌骨别断了。”
在作者笔下,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消防员形象跃然纸上:挂梯攀爬能力强的“猴子”、面对烈火能手持双水枪开道的“坦克”、奔跑速度快且反应敏捷的“邮差”。主人公“我”也是一名消防员,故事围绕“我”的回忆展开。
并非每次救援行动都风雷激荡
《绿如蓝》的故事中,不乏令人揪心的伤亡事故。厉灼新市长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干部,历任镇长、区长直至常务副市长,其执政思路非常明确——始终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。在他的推动下,海康市确实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,老百姓在就业、收入等方面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。问题在于,这种发展模式过于追求速度,安全配套被置于次要位置,从而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:一次化工厂毒气泄漏事故,最终酿成三人死亡的惨剧。
上述事故中,中队长荣志海为了救人进入有毒气的现场,最终牺牲。事故源于一氧化碳泄漏时报警器未报警——调查组围绕这一细节展开调查,发现致命的并非技术缺陷,而是人为的偷梁换柱:本应检测有毒气体的电化学传感器,被替换成了仅能检测易燃易爆气体的催化燃烧传感器,两者价差数倍。
作者想用这一案例说明这样一个问题:“当一座城市只顾埋头发展经济,在安全生产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欠账就会越来越多。这些被忽视的问题终将以某种形式爆发,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。”
消防员的日常中,并非每次救援行动都风雷激荡。比如故事中,几名消防员接到一位80多岁独居老人的火警求助,称其孙子被困树上。紧急出警后,却发现困在树上的是一只猫——原来老人的儿子、儿媳和孙子都已移居国外,只留下她独自生活,老人把猫当成了亲人。作者通过这个乌龙事件,希望唤起社会对独居老人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。
辛火明的警务工作中,也曾多次处置过类似警情——独居老人在家做饭时不慎引发火灾。这类火情虽不算严重,但有的也导致厨房被烧毁。
小说中还设计了这样一个桥段:有人好不容易在街边生起煤球炉,炉火刚旺,就有人恶意拨打119谎报火警。消防队赶到后,发现只是路边一个家用炉子,正要撤离时,报警人却不依不饶:“这算不算火?要是你们不灭,我就投诉……”消防员们面面相觑,最终还是把炉火扑灭了,结果引来生火大妈的破口大骂,场面一度十分混乱。
辛火明想通过这个小插曲表达:报警电话110、火警电话119等宝贵的公共安全资源,应当被慎重使用。当前社会中仍有滥用报警电话的现象——有人因琐事随意拨打,有人甚至恶意骚扰接线员。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,实质上是对应急保障体系的伤害。对于110、119等电话,每个公民都应珍惜使用,把生命热线留给真正需要的人。
值得一提的是,小说中穿插着几个爱情故事。在作者看来,消防员、警察和军人这类特殊群体的爱情,往往闪耀着铁骨柔情的动人光芒。他们是有血有肉的年轻人,同样渴望真挚的爱情,而这种与责任交织的情感,让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显珍贵。
剖开“英雄”符号下的真实肌理
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为本书作序,他在序言中写道:“辛火明的这部《绿如蓝》,以极具临场感的笔触和风趣幽默的故事,将我们拽入主人公‘猴子’‘坦克’‘邮差’等一群消防员用红色防护服包裹的炽热人生之中……改制浪潮下,他们的职业轨迹与时代齿轮剧烈碰撞,他们的选择在经济发展与安全底线的天平上震颤,在个体诉求与使命召唤的旋涡中浮沉。当我们目睹消防员冲向浓烟的背影,看见他们在火场与家庭间的艰难平衡,触碰那些被高温炙烤过的柔软心事,这已不仅是职业画像的临摹,更是对人性至暗与至明的深度勘探。”
邱华栋进一步评价:作者以手术刀般的精准,剖开“英雄”符号下的真实肌理,改制阵痛中动摇的指战员、火场归来颤抖的新兵、隔着防护面罩亲吻婚戒的丈夫——正是这些带着体温的褶皱,让崇高回归大地、让伟大重获呼吸。
辛火明告诉记者,创作过程中他曾遇到难以下笔的瓶颈期。每当这时,他就会重新走进消防队,和消防员们围坐畅谈。而他们平实的讲述,总能给辛火明带来新的创作灵感。
消防队伍的每一次出征都可能意味着永别,牺牲难以避免。《绿如蓝》的故事,也以几名主人公牺牲收尾。接近尾声时,一名消防员向总队长立正敬礼:“报告总队长,龙山消防特勤站全体指战员21人,实到1人……”故事里,队长哽咽回应。提及这个画面时,辛火明也不禁红了眼眶。
在公安工作之余,辛火明常常挤出碎片时间动笔,用两年半完成了这部作品。小说通过多层次的叙事结构,生动展现了消防队伍的职业特质。在熊熊烈火中,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,消防员们用血肉之躯诠释着“对党忠诚、纪律严明、赴汤蹈火、竭诚为民”的铮铮誓言。辛火明认为,这样的奉献精神和实干担当,理应被时代铭记、被文学传颂。
除了向消防卫士致敬,辛火明还想用《绿如蓝》告诉读者:人活着,要有“理想信念”和精神内核。在他看来,每个人都应主动为生命赋予独特的意义,“有了意义,心才不会散乱,人生才有方向”。
来源:《法治日报·法治周末》
记者:郑 超
责编:刘彩荣 马祥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