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东晓 陈晓娟
金秋的风掠过宣化古城,将国庆的礼赞与中秋的乡愁揉进同一方晴空。当双节的喜庆氛围漫过街巷,宣化区老年大学的校门如期敞开——不是为了复刻青春的课堂,而是为“银发时光”开辟一片生长的土壤。一群平均年龄超60岁的“学员”,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生活的热望重返这里,用笔墨、歌声与舞步,重新定义着“老去”的模样,让“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为”不再是一句口号,而是浸润在校园每个角落的生动实践。
课堂里的“新与旧”:传统底色上的时代注脚
新学期的校园,藏着最鲜活的“代际对话”。清晨的晨光里,学员们的问候从“假期去哪儿玩了”自然过渡到“这学期新学的视频剪辑软件咋导出”,熟稔的寒暄中,藏着对生活的新鲜期待。教室外的课程表前总是围满人群:书法、绘画等传统课程依旧是“热门选项”,砚台里的墨香延续着文化传承的脉络;而智能手机应用、短视频创作等“新课堂”前,同样排起长队——这些曾让老人们“望而却步”的数字工具,如今成了他们连接时代的桥梁。
“以前看孙子用手机拍vlog,觉得那是年轻人的玩意儿,现在自己也能剪出游视频发家庭群了!”刚上完手机短视频课的李叔叔,正戴着老花镜调试手机参数,屏幕里是他拍的公园秋色,镜头虽有些抖动,却满是认真的痕迹。书法班的王阿姨则在宣纸上写下“国泰民安”,笔锋间既有临帖多日的沉稳,也藏着对双节的真切祝福。在这里,传统与现代从未对立:毛笔与触屏笔可以同时出现在一张课桌上,墨汁的清香与手机的提示音,共同构成了“银发课堂”的独特韵律。
双节里的“情与景”:个人热爱与家国情怀的共振
为迎接双节,校园早已被装点成“情感的容器”。教学楼走廊挂满了学员们的书画作品:有的用山水勾勒祖国河山,有的用圆月寄托团圆期盼,声乐教室里,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的旋律每天准时响起,字字饱含深情——有人经历过祖国建设的艰辛岁月,有人见证过时代变迁的日新月异,这歌声里,藏着他们与祖国同频共振的一生。
舞蹈班的排练厅里,红绸与折扇随旋律翻飞。学员们穿着统一的舞服,对着镜子反复打磨动作,额角的汗珠顺着皱纹滑落,却没人停下脚步。从课堂练习到节日汇演,学员们把对生活的热爱、对家国的祝福,都融进了每一个音符、每一个舞步里,让个人的“小欢喜”与时代的“大团圆”紧紧相连。
夕阳下的“乐与为”:重新定义“老年价值”的生动实践
“老年大学不是‘养老院’,是‘成长营’。”近年来,除了优化课程,学校还在双节期间举办文艺汇演、社区书画展,让学员们的学习成果走出校园:书法班的作品将送给社区独居老人,舞蹈班的学员会去养老院表演,智能手机课的“尖子生”,还主动帮邻居老人调试手机、做退休认证、网上缴费。
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,却藏着“老有所为”的深意。一位参与书画展的学员说:“以前觉得退休了就‘没用了’,现在能写幅字送给需要的人,能教老伙伴用手机,才发现自己还能做很多事。”在这里,年龄从来不是“停止生长”的理由:有人从零开始学绘画,半年后作品入选区里的书画展;有人通过声乐课重拾年轻时的爱好,成了社区合唱团的主力;更多人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从“宅家孤独”变成“结伴向前”。
夕阳西下时,校园里的歌声与笑声依旧未停。那些被夕阳拉长的身影,不再是“衰老”的符号,而是“热爱”的模样。宣化区老年大学的新学期,不仅是“银发学员”的开学季,更是一场关于“老年生活”的重新叙事——它证明,岁月可以染白头发,却无法熄灭对生活的热爱;年龄可以带来皱纹,却不能阻挡对成长的渴望。当“夕阳红”与“时代潮”相遇,当个人热爱与家国情怀相融,这片校园里的每一个身影,都在书写着最温暖的“晚晴答卷”,也为宣化古城的文化底色,添上了一抹最动人的亮色。